试析《三峡情长》的得与失
[2004-4-25]

作者:林涛
来源:原创
点击数:6847

  我与杨辉隆虽然同在一个小小的县城,但碰面的机会并不多,即使相逢,也都各有各的事情,见也匆匆别也匆匆,没好好谈过。前些日子,他有些兴奋地告诉我说:我们整的那套书快出了,挺漂亮。果然,几日之后,我便在邮局的个人信箱里收到了他签名赠送的新著《三峡情长》。
  在我的印象中,早些年的杨辉隆主要不写诗,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后来我参与组建白帝诗社的时候,他的诗作仍然很少,且大多份量不足,没想到我因故离开诗社几年时间,他便有了《花开花落》、《三峡情长》两部诗集,进步咋这样快呢?于是存心要挤出时间来好好地读一读他的诗了。
                       一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杨辉隆的诗作不仅涉及诗人们爱写的恋情亲情乡情,还有各行各业兼及政治题材,可谓丰富多彩,蔚蔚大观。《三峡情长》中的第一辑《长江之旅》和第二辑《故土情怀》,都可以纳入乡土诗范畴,第三辑《母爱与恋歌》自然属于亲情诗,第四辑《感悟生命》则显得有些繁杂,日月星辰、天文地理、人物节令等内容全面涵盖,而以生命统领,体现了作者于诗的态度和努力的方向。而且每一辑中都不乏佳构,如第一辑中的《读〈三国志〉》、《夔门纤道》、《走进屈原祠》、《白鹤梁》、《在丰都,我不怕鬼》、《丰都印象》、《神龙溪纤夫》、《三峡人》;《故土情怀》中的《故乡》、《三峡妹子》、《川江船歌》、《团年》;《母爱与恋歌》中的《月》;《感悟生命》中《看一头牛流泪》、《李白》、《杜甫》、《李清照》、《包青天》等,我尤其看重《白鹤梁》、《川江船歌》、《包青天》、《丰都印象》几首既贴近抒写对象,又蕴含现实意义的诗作。当然,整体上的诗作质量还不整齐,前两辑较后两辑质量要好,特别是亲情诗没有动真感情,读起来的感觉一是淡,二是小,抒的是小情,打不动读者。在分辑上也有一些失误,使整部诗集显得杂乱无序,但只是小问题,还不伤大雅。
  杨辉隆笔下的三峡和故土,很美,不仅风景如画,而且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都勤劳勇敢、开朗豁达、朴实善良,有一种朝气蓬勃的气势,这才是故土真正的希望,是诗人用诗心诗眼体验故土的结果。我们读诗,也是期望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即便是讽谏现实,使人激愤,只要能看到作者纯金般的内心,也是一种美,一种向上的动力。在运笔方面,辉隆选取了朴实机智的手法,这与三峡这片热土是相吻合的,能有机地融合。如果我们作出扮鬼吓人的歪诗,作些晦涩难懂的伪诗,作者笔下的故土还美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那一只面水的白鹤/用一只独立的脚 轻轻一划/成了顺江而写的一字,多轻松啊,这不是自然神奇的造化吗,不隐含着三峡人特有的乐观吗?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那些试图跳进龙门的鱼和虾/一路走来 在水泡或尘世之上/悲悲戚戚 唱着挽歌”(《白鹤梁》),写出了追求与生存的艰难。这一正一反,生活的底蕴就跃然纸上了。《丰都印象》紧紧抓住一个“鬼”字,在丰都独特意味的涵盖下,写丰都人的“鬼”,实际上是一种聪明与能干,因为“商品经济/只要能赚钱/鬼点子尽管出/鬼主意尽管打/假如能让游人/分不清哪是人间,哪是鬼域/丰都人才算鬼到了家”(《丰都印象》),一语中的,写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浓郁的生活气息,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从丰都这滴水见到整个中国这个太阳,不得不对诗作点头称是。《川江船歌》“这支生长在峡谷里的歌/这支成熟在波天浪地里的歌/这支让祖祖辈辈唱着流血的歌”,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从作者朴实无华的笔端远远飘来,如“负重的扁担斜插进河岸线/一根纤绳把江水弹得沉雷般轰响/为这支歌作永恒的伴唱”。从这支歌里,我们看到了祖辈们不屈的灵魂,看到了人类延绵不息的生存伟力。是的,“我们要喊破了嗓子,唱这支歌/汗水流成汹涌的河,唱这支歌,这支又苦又咸大辛大苦的歌哟/这支从生命腹地吼出的歌哟,只要唱起这支歌/就会使一切浅薄的俪歌/哑然无声”。在血与泪,在拼搏与抗争的风浪口上,什么样的歌唱比得上川江船歌的内蕴与魅力呢?我们的故土,我们的民族在当前改革处于关键时刻的风浪口上,也必须继续踏着这支歌的旋律去抗争,去拼搏,去迎接新的黎明的曙光。
                       三
  “翻一翻你的诗集/就渗出醇香的酒味/读一读你的诗句/便醉倒在现实中,其实,你纵酒/并非全为吟诗/是检验酒入愁肠时/能否溢出/怀才不遇 抑或/思乡的泪滴”(《李白》),一个酒字,纵贯全诗,写出了李白的豪放和豪放外表下多情的内心;“你艰难地爬过盛唐/那匹毛驴早已瘦成病态/与你清瘦的形象很相衬/你的抱负/被一个离乱的时代击碎/溅出的诗花/在民间不朽地开放” (《杜甫》),一字一顿,朴实无华,看似娓娓道来,毫无用心,其实作者字斟句酌,每一句都富有张力和底蕴,且不露破绽,这确实需要一些功夫。“落雪了 湘江颠簸的小船上/你把五十九岁的生命/吟成最悲怆的绝唱/从此 被后人珍藏在心里/一千多年了/再也没有受到饥寒的侵袭”(《杜甫》),将抒写对象进一步提升,让读者感受到抒写对象对人间终极的关怀,作者却不露声色,将自己的情感悄悄地烙印到字里行间。《李清照》的愁,虽然不象杜甫那样忧得惊心动魄,却也愁到了家,读之令人心动,唤起了我们对纯情的回忆与向往。《包青天》用白描手法,淡淡勾勒,言此而及彼,借历史而诘问现实,极具国画神韵,内蕴之深,容量之大,空白之多,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我所见到的辉隆诗中的点睛之作。怎样把历史与现实更好地融汇到一起?杨辉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我想,只要我们的作家诗人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实实在在地体察民众疾苦,体验民众情绪,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分析历史,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自然会款款而来,具有了现实的容量和崭新的内涵。四但辉隆的诗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要用末流的名气/写作一流的作品”,还需要作者作出不懈的努力。我感受最深的一是平,二是粗,平即是平铺直叙,不讲究诗歌技巧;粗就是粗疏浮泛,不讲究精雕细琢。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是语言和技巧的至高点,几乎所有的文学革命都是从诗歌发端便是有力的佐证。因些平、粗也是诗作者必须着力克服的毛病。
  辉隆的平,主要体现在角度不新,叙述上无起伏跳跃。长江三峡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来此一游的骚客文人数不胜数,且多有传世名篇,稍不注意,就可能落入窠臼,或步人后尘,与其如此,不如不写。辉隆在写《瞿塘栈道》、《瞿塘听潮》、《中堡岛》、《故乡的小路》等诗作时,就显得匆忙成章,结果读来平平淡淡,没有震撼力。以《故乡的小路》为例,靠一个明喻连缀全篇,一喻到底,实在有些单薄。《中秋月》以月写思念之情,不仅在表面上兜圈子,而且连意象也丢掉了,直接写道:“每一个中秋月 都/牵动着中国人的心/是脚印叠出的坚毅,这如路般延绵的思念/在海边 在山道/在遥远的寻觅之外/展示 一腔挚诚”,基本上将诗意剥蚀殆尽。诗集中还有一些写具体职业的诗,如《养路工》、《大山》、《人物素描》,应景诗如《大重庆》、《教师节》、《植树节》和压卷之作《我的诗与秋有关》,都平淡如水,个别篇什还象领导的讲稿,将宏伟蓝图一一道来,空洞无物,成了《三峡情长》的败笔。
  粗则体现在语言上,该繁不繁,该简不简,画蛇添足,虎头蛇尾或前后矛盾,或两条交织的思路互不关联,生拉硬扯。如序诗《未流诗人》,不厌其详,多有不妥贴之处,《瞿塘听潮》开篇诗意盎然,结尾却干瘪无味,《夔门纤道》第二节劳动写成历史,《走进屈原祠》第二节“做成神圣的祭品/祭奠冤魂”纯属废话,删之应毫不可惜,《大宁河》中的历史和爱情没有切合点,却相互交织,将一首好诗写得裹裹糊糊,如突出一个情字就好了。《南方看雪》中雪,本是“北方的东西/竟如此在南方坦然?”也属累赘,读者一看,就是作者底气不足,为赋新诗强说愁,勉强成篇,当然打不动读者。其它诗作也尚有可以打磨之处,不再一一列举,我相信作者在日后的创作中会尽量克服,逐渐抵达诗的至境。

                              1998年春节匆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