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的融汇中创新——读唐刚诗集《生命花季》、《一方水土》
[2004-4-25]

作者:林涛
来源:原创
点击数:5955

 

  我与唐刚相识的时候,适值先锋诗人们高举在旗,呐喊声震耳欲聋。当时读了他的一些手稿,认为多少有些不识时务,也便心存戒备,不敢附和。短短几年之后,那些靠从塑料袋中随便抓几个词就可以组合成诗的先锋诗人卷帘退朝以后,那些口口声声“视诗为生命”的伪诗人们终于耐不住寂寞,经不住物欲诱惑而投笔从商之后,在显得冷冷落落的缪斯门前与唐刚兄重新遭遇,他拱手送上了两部诗集,其中一部是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生命花季》,另一部是前不久才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一方水土》。我用心掂了掂,感受到沉甸甸的份量,仿佛作者从1975年作诗以来沉重的步履;匆忙翻了翻,一股清新、朴素的诗风扑面而来,仿佛作者一生为人为诗的坦率与真诚,不觉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总觉得有一些话要告诉诗坛的朋友们。唐刚的爱情诗细腻、深沉,既是爱与情的有机结合,又是对坎坷人生的理想塑造。翻开《生命花季》,诸如“时间很慢很慢/旅程很长很长/月色跳动的影子刺激夜的眼睛/使所有的真实/都成为幻想”,“当炽烈的目光/不期而遇 燕子/你的眼睛里就有了/两颗红红的痴迷”……等等,俯首皆是。其缠绵悱恻,深挚内痛,与中国古代爱情诗歌对爱的忠贞与痴恋的抒发一脉相承,而又将人生滞重的感受横植在爱情的背后,不仅挣脱了爱情容易陷入的狭隘、浅露与单薄,而且扩充了诗的空间,使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能获得不同的体验。在句式上多采用口语,如“你什么也没留下/匆匆地来匆匆地走/只给我留下思念的苦果”,“只想喊你/看你含泪微笑/读我这首诗歌……”,娓娓道来,读来倍感亲切、自然,在一种情与爱的洗礼中,让我们获得什么,同时失去什么,诗的氛围将我们牢牢笼罩,不露一点痕迹。因些唐刚是征服读者的高手,是首先从爱的大波大浪中挣扎出来然后牵引我们涉过爱河的行者,我们没有理由对他的纯真产生丝毫怀疑。
  “良宵如梦 柔情似水/在这夜晚遥想/只想对你深深感激”,“你的披肩发/在眼前飘动/飘成一朵绽放的墨菊”……我这样反复吟咏,已感受到整个诗坛中最强劲的那股潮流,从唐刚坚毅的目光中推涌而来。
  “诗言志,歌咏言”,当《尚书·舜典》最早为诗歌的创作方向定调以后,“诗言志”便成了我国历代诗人指导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大凡豉吹“诗到语言为止”的所谓先锋诗人们,其诗注定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眼烟云。唐刚深深懂得这点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力避空泛、浮躁、怪诞,而是把视点落实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以真正做到与历史合拍,成为记录一个时代情绪的抒情歌手。这种追求在《生命花季》中可以看出端倪,在《一方水土》中则处处可见历史前进滞重的脚步。《寻根》如此,《乡音》如此,《老家》如此,《家谱》如此,《唱给母亲的歌》也如此,、《三峡风景》、《三峡老人》、《三峡妹子》、《川江船夫》等莫不如此。试看“古老的栈道/像一根长长的纤绳/前系南津关激浪后连巫山云雨 瞿塘门/那上面镌刻着无数峡江船夫/用血泪写成的/风雨人生”,一语中的,将《三峡风景》与历史内涵连结起来,让我们在品读现实的同时,领略到字里行间的苦涩和忧思。“读祖先的名字 就象/ 读田野上的庄稼/ 故乡的红土地/是它永远不褪色的题目”,诗中无不透射出人类在与自然搏斗中不断生存的艰辛与延绵不息努力。但作者选取的角度很小:家谱。仅仅从一本家谱看开去,横可看到亿万终生劳作的父老乡亲,纵可看到千秋万代繁衍不息的壮阔人生,内蕴不可谓不丰,主题不可谓不大。“看见银簪/就仿佛看见母亲/在弥留之际/是怎样把银簪从她的/发髻上取下”,真可谓饱含深情,将母亲的形象活脱脱地刻画在读者面前。这何止是作者的母亲呢?我们的父母辈在艰难困苦中,一生劳累,但从未想到要享有什么,而是非常朴素地要将“银簪”一类的东西留给子孙们,这种高尚朴素的情怀还需要进一步阐释吗?    在充满深情与忧思的同时,作者对故乡还抱着强烈的热望,“走在栈道/似见一个倔强的民族/一路雄风一路烽烟/策马飞奔而来……”,“哦 又见炊烟/一种长飘不散的/和生命有在的炊烟 紧系着/我生命不逝的忆念……”,“倾听乡音/岁月已人忆念的梦中惊醒/到处是充满活力的阳春”……从中折射出作者健康向上,永远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与整部诗集所笼罩的时代氛围是合拍的,一致的。《面对乡土》中“在故乡的屋檐下/任何高贵者/都得垂下头颅”,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给人警策和沉思,让我们面对乡土无言以对,这是一种多么坚强的人格力量的真实再现啊!
  从诗集所反映出来的内蕴含量及技巧运用上看,《一方水土》比《生命花季》更厚重,也更成熟。在我的记忆中,唐刚曾有过一天作12首诗的“超快”记录,由此反映出作者成天被诗情折磨和左右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作者在创作中缺乏慎密构思和细致雕琢的可能性。我这样说,并不是断言数量多质量必然不高,也可能正是诗如泉涌才是产生佳作绝唱的前兆。但写作毕竟是艺术创作,必须带有很强的自觉性,否则会失之雷同或粗糙。仅从已出版的两部诗集看,一些诗叙述过多,空间太小,具象不足,开掘不深,限制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值得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进一步克服和改进的。
                           匆草于1995年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