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引出诚信话题
[2004-7-12]

作者:林涛
来源:原创
点击数:7170


  中国有句古话,叫“借债还钱,天经地义”。贫困大学生向银行申请货款,完成了学业,还货理所应该,而且受法律的约束。但突然听说有30%的在学生货了款也不还货,这就让人莫名惊诧了。
  如果有人要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你就大错而特错了。我读书的那时候,国家尚未启动助学货款业务,而家中一贫如洗,万万不可能支付虽然现在看来并不高昂的学杂费、生活费,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亲戚朋友们举债——本人曾创下连续十多天奔走但只借到20块钱的记录。彼情彼景,让我欲哭无泪,是多么希望银行能向我等伸出援助之手啊。
  我毕业的时候,也因欠交学费而被扣发毕业证,还是领取第一个月的工资后,寒窗苦读十余载的证明才姗姗来迟。但我一直记着那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工作三年,一分钱未存,一件像样的东西未买,除了基本生活费以外,收入全部用来还了借款。
  也许有人会说:“你是借私人的钱,不还不行;我是借国家的钱,不还他拿我没法子。”情况果真如此吗?非也。同是一个“借”字,“借”的反面同是一个“还”字,难道此借与彼借还有什么不同的吗?且不说私人借款和银行贷款都受法律约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向你催收,只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凭着自己所受到的十多年教育,借了钱也是该按期偿还的,即使挖东墙补西墙,也还得补才是呀。
  人是应该讲信用的。俗话说得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了不还,即使是银行,也经不住大家折腾。所以银行只好“你不仁我不义”,停止向新的贫困学生货款。这便有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意思了。想想我当时借钱读书而疲于奔波的绝望心情,是能够体会到那些正等着货款求学的学生们的心境的。
  代表国民高素质的大学生们尚且有这般不良记录,我真不敢想象“低素质”人群是怎么想着挖国家的墙角?在面对金钱拷问时,心境又是如何的天昏地暗?可转眼一观现实,不对呀,许多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低学历者,并没有欠人家多少帐呀。或许这就是“穷要穷得志气”的最佳诠释吧。
  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无论文凭多高、水平多高,我断定他的一生是没有远大前途的,因为现代社会正呼唤诚信,我们生存的环境也正选择诚信。
只有诚信,才是我们的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