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怎样被发现的(中)
[2003-3-2]

作者:吴思敬
来源:中国作家网
点击数:7583

  

诗的发现的不同途径

  诗的发现作为连结生活与创作的桥梁,是每一个诗人都要跨越的,但不同的诗人由于生活经验、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跨越的办法也各异。每个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发现诗的独特的体会。下面就根据诗人们的“夫子自道”及我们的考察,把诗的发现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情况做一粗略描述。
  (1) 得之于外界事物的偶然机遇
  生活象一个飞旋的万花筒,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提供新的信息。诗人生活着,感受着,一个偶然的顾盼,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丝飘飞的柳絮,一线穿透窗棂的阳光……都可能触动诗人心灵的隐秘,从而发现诗意。
  这种机遇有时起一种触发作用,仿佛夜空中的一个闪电,诗人借闪电的光亮,看清了前边的道路,继续前行。
  一位诗人在北戴河海滨曾看到这样一个镜头:海滩上,一个三岁的女孩在奔跑着。她的手里拿着一只很小的小瓶,当浪头象轻纱一样漫上纱滩时,她用瓶子接着,要装几朵雪白的浪花。——这一镜头触发了诗人的联想:“孩子,你是想把大海灌进瓶子带走吗?”从这个女孩身上,诗人发现了一首关于大的诗。
  据雪莱夫人讲,雪莱的名篇《云雀颂》和《云》是雪莱在“思想受到激发下写出来的:当他谛听着鸟儿在意大利蔚蓝的天空上欢快的叫声,或是当他在泰晤士河上泛舟时注视着云掠过天空。”鸟儿啼叫和云片掠过天空触发了诗人的诗兴,但诗人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啼鸟和浮云自身,而是借此展开想象,尽情抒发了诗人追求创造,向往自由的胸怀。
  除去触发的作用而外,有时候机遇的客观事物在熔铸进诗人的主观情感后,本身就构成一首诗。
  俄国诗人丘特切夫一次外出遇雨,回来后人们在前厅帮他换下被淋湿的衣服时,那流淌在诗人身上的秋雨的外部感受透过他的心灵转化为眼泪的感受,他的面前那多雨的秋天的印象也转化为哭泣的人们的痛苦的形象,一首诗就在他的胸中酝酿成熟了:“世人的眼泪,啊,世人的眼泪!/你不论早晚,总在不断地流……/你流得没人注意,没人理会,/你流个不尽,数也数不到头——/你啊,流洒得象秋雨的淅沥,/在幽深的夜里,一滴又一滴。”他当即向人们口授了《世人的眼泪》一诗,传达了分不清是雨还是泪滴落的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俄罗斯下层人民悲惨命运所感到的沉重的悲哀。
  诗人胡世宗1980年初夏,去吉林的一个边防哨所。这个哨所的瞭望架与苏军的那个瞭望架相距只有十八米。两哨之间有一条打火道切开的草坪,象绿毯上的一条黄带子。诗人正在凝神沉思,忽然看见边界上飞动着一个小黄点儿,原来是只米黄色的小蝴蝶。他立即打开小本子记下印象:“蝴蝶过了打火道,米黄色的。从那边翩翩飞来,又从这边翩翩飞去,它是没有国界的,人如果能象它那样自由地来去就好了。……”正是这只小蝴蝶搅动了诗人的思绪,使他联想到边界这边,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和高度警惕;边界那边,对方隐伏的坦克群和时而飞起的侦察机。他感到了祖国守卫者肩上的重担和光荣的职责。同时也遥想着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后的那种没有国界的美妙情景……这一切全围绕着那只小蝴蝶组织到了一起,于是很快写出了《飞来飞去的小蝴蝶》。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说得很有道理。上述几例都是在生活中与客观事物邂逅,受到触发,因而得诗的。看似偶然,实际却有其必然性。那就是诗人长期地辛勤观察、积累和思索,胸中早已酝酿着丰富的情感要抒发,这偶然的机遇不过为他提供了一个喷发口罢了。
  (2)得之于理智性的思考
  与上述得之于偶然机遇的情况不同,还有相当多的诗不是由于某一外物的触发,而是得自于诗人的理智的思考与内省,得自于诗人思想的碰撞与闪光。
  诗歌要按自己的特殊方式掌握世界,是一种情感生极强的艺术形式,诗的发现离不开激情作动力,但这并不排斥理性的思考。从诗的本质看,诗也并非只是感情的宁馨儿,而与理智无关。诗是理智指导下的情感的江河,是理智与情感的共同丰富与延伸,最有价值的诗篇总是能过去和未来集合于一身,表现出对人生的严肃的思考与追求。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的情感与理智应当是一致的,感情上热爱的正是理智上拥护的;感情上憎恶的正是理智上反对的。但就诗人的创作实践看,感情与理智出现一定程度的距离甚至完全矛盾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因为感情很大程度得之于直觉,理智则要靠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不能置理智于不顾,纯任感情的自然奔泻;同时又不能简单地以理智代替感情,写出感情虚假的概念化作品。这当中,很重要的是发挥理智的调节作用,即通过学习、实践与思索,让情感与理智在诗歌中统一起来。当然,在诗歌创作中理性的加入、理智的思考,不同于科学研究的理性思考。科学研究中的理性思考是利用抽象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而进行的高度抽象的思维活动;诗歌创作中的理性思考则始终伴随着生动的感性材料,并且是被艺术的审美活动所彻底溶化了的,因而这种理智思考的结果不是导向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而是通向由活生生的意象所构成的诗的意境。
  诗人雷抒雁是个喜欢思考的人。他说:“诗,思索之树结下的金果!谁想品尝它的滋味,就得先学会思索。”他的歌颂张志新烈士的《小草在歌唱》,就是在内心鼓荡的激情与理智的思考相结合的情况下写出的。张志新的事迹发表后,诗人用颤抖的手捧着报纸,义愤在心里燃烧,泪水涌流不止。他坐不下来,向别人去讲述,去争论,寻找发泄内心痛苦的形式。不过那时还没有发现诗,因为还只有激情,没有思想。当激愤冷静之后,代之而起的是思索,也就在思索的同时,诗人找到了形象。他说:“我总看到一片野草,一滩紫血。在那一块刑场里,还有谁是罪恶的见证呢?在那一片暗夜里,还有谁比小草更富有同情心呢?草把各色的花献给了死者,在那个时期是需要胆量的;草把殷红的血吸进了自己的须根,使之放出芳香;草是不屈的。‘疾风知劲草’。‘血沃中原肥劲草’。看到了草,我也就找到了诗,它来得那样自然。于是,我就决心用小草的形象来完成这首诗。”
  雁翼的许多诗也是得之于思考。曾有人说雁翼想得太多了,对此雁翼回答道:“我是一个诗人,但我更是一个共产党员,我的责任就是探索、清除、创造。我生活,因而我才思索。我写诗,也就是用诗的形式表达我内心的思维活动,……我想信这对于推动人们的思维,对于生活的革新,是有益处的。”他曾写过一首《花之恋》,那是在1980年,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召开不久,拨乱反正带来的万木争荣的景象,使诗人沉浸在一种胜利的喜悦中,但他没有停留在这种感受之上,而是更深一层地思索着推动历史转折的一个决定因素:人民的力量。他眼前,又浮现出丙辰清明前后天安门广场那铺天盖地的小白花,瞬时,小白花又幻化成千万双真诚纯洁、坚贞不渝的眼睛……诗人不胜感慨地说:“人民的心灵,是最美的,在一切时候,他们都和党同在,和革命同在,总是默默地给我力量和信心,就象那漫山遍野不起眼的小花,虽然单薄,但给地球带来了生气,虽然弱小,但又具有异常的旺盛的活力。”正是通过这层层深入的思考,诗人在花的身上发现了诗意,一个美好的象征浮现在眼前,《花之恋》就顺利诞生了。
  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和雁翼的《花之恋》,虽然分别在小草和花上发现了诗情,但这两种植物并不是他们出门时的偶然邂逅,而是通过理智的思考,调动了早期的生活积累而自然地浮现在眼前的。这与得之于偶然机遇的前一种情况是有所不同的。得之于机遇者,往往较快地即兴成篇:得之于理智的思考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酝酿。当然,《小草在歌唱》和《花之恋》还不是孕育时间很长的。有时,一种情绪、一种思想在诗人头脑中孕育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一个偶然的时机,忽然若有所得,头脑中涌现出恰当的意象,找到了感情的喷发口,一首诗的构思才得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