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吟唱者
[2006-6-7]

作者:章棵
来源:原创
点击数:8157


                       ——读林涛诗集《在都市梦游》


  初次认识林涛和他的诗是在网络上,经朋友的介绍我在网络中寻找到他筑造的诗歌小屋,开始时对他与他的诗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但是看了他关于自己创作的漫谈以及他自身的人生经历,似乎一下子触动了我的神经,在我的内心同样涌动出与他一样的青春激情与体验,或许正是与他有着同样的感受与生命的感悟,所以使我不得不慢慢地开始用心去读他的诗歌,我想这就是共鸣,这是诗歌所应当具有的基本特征。读完网上的作品后有些意犹未尽,于是迫不及待地向他发了个电子邮件,希望能求得他的著作,以求尽读,我们就这样有了联系与交往。
  最近,林涛寄来了他的诗集《在都市梦游》,我读完之后深感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上走着与别人迥然不同的道路。当代诗人在寻求自我之后发觉自己的渺小,自己作为个体与宏大的历史命题、跳动的时代脉搏相比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于是他们开始了将自己纳入更大的诗歌背景中,或是把自己的诗歌置身于时代的最新潮流下,或是以深远的历史感作为自己生命价值的驻足点,或是将神秘与隐晦渲染成诗歌的主色调,这些诗人和其诗歌虽然具有前沿性,但却失去了诗歌所应当具有的自我价值,这些诗歌可能会具有较长的生命,然而这些诗人却会在社会的变迁中逐渐消失。林涛的诗却与之不同,显然他的诗歌是在用自己的感受与深思来进行自己的抒写,他的这本诗集是植根于城市、萌发于内心的“心”集,在他的这本诗集中很少关注他人与外界,写自我成为他的创作动机,其实这一动机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传统之一,从屈原、竹林七贤、李白、李商隐、李清照都是写自我的高手,他们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淹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诗歌生命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是不被任何外界的冲击所能干扰的,无形的存在就是一种永恒的命题。
  在当下背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潮声中,诗歌的脉搏跳动的频率必然是迅速的,正因有这样的创作背景,诗歌的生与亡的时间间隔正在缩短,有些诗歌甚至出现了朝生夕亡的现象,然而有些诗人却在固守着古老的诗歌传统,将抒写自我作为自己的创作动机,林涛就是其中的成功者。在另一方面,从《在都市梦游》中也可以看到诗人的直觉的创造与批判的创造,从阅读体验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许多诗歌是一气呵成的,这是内心的欲望冲动的驱使才引发的创作,这使诗歌有些瑕疵,但正是这样的自然的流动出的作品才让诗歌有着流动的生命,没有刻意的修改与雕饰。本文所论述的不是作者的创作过程,而是诗人营造的精神世界与审美感受。

  一、在梦游的都市

  《在都市梦游》共收集了近140首诗,大多数题材来自都市生活,诗人本身不是都市人,但现在生活于城市,《一只蚂蚁的都市之旅》就表现得非常清楚,“泪眼婆娑/但已经找不到那枝/带它进城的野花”“它发现了美味/很多,比乡村富饶、精细”,这明显是用乡下人的眼光来看都市,在都市的生活中,他在被同化、被腐蚀,都市的诱惑使他失掉原有的纯真,而诗中的“野花”就是乡下人进城时的理想,虽然不是正统的花,是一朵朵野花,但同样幽香迷人,然而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却不能成为自己“野花”生存的土壤,自己的理想被扼杀。诗人在都市的生活与自己最初的能是有差距的,正是差距让诗人在内心萌生出对城市的独特感触,因此,在这个集子中的创作上更多的是个人的体验,诗人自己在后记中也说:“在编选的过程中,我又按诗歌内容进行细分,将生命与情感的体验的诗放在一起,作为第一辑;将纯粹城市生活描摹的诗作为第二辑。”自己内心的体验加深了自己对都市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有着个人的感受,《在都市梦游》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个不能回避的个人都市体验的情感下写出来的。如《攻击》:
  但故事没有结束
  更多的攻击
  正在酝酿
  我听到了冲锋的呜呜声
  我感觉到敌人
  成群结队
  目标只有我
  甚至只有我的一个毛孔
  这场永远不会结束的
  战 争 啊!
  “战争”永远不会结束,“战争”就是竞争,是城市生活的竞争。《攻击》是诗人对都市中人与人交往的写照,诗人进入的不仅仅是有着文明生活的环境,也是进入了一个残酷的游戏之中,可悲的是这场游戏般的“战争”没有结尾,自己进入其中就只能拼命地与他人共同完成,不可为而为之是最大的悲剧,诗人不是没有觉醒,但这样的“攻击”无处不在,甚至会“不远万里/找到我,开始攻击”,这是不能逃避的现实,即使自己能做到清高的生活,但他们同样不会把你忘记,还是能将你拽进“战争”。
  “病”是诗人使用比较多的意象,“病”带来的是疼痛、伤害,这是所有进城人最深切的体会,诗人也有。诗人在《头痛》中写道:“患者说:头痛/医生说:头痛/在城市繁华的街头/到处是挂着输液瓶的男女/每一个人的神色/都很忧郁/但头痛并不减轻/头痛继续流行/包括各种兴趣班的幼儿/都对妈妈说:/我头痛/要看医生吗?/专家开出一大串处方/但每一个龙飞凤舞的字/都很痛苦,充满了渴望/我看到目光尽头/是幻想中宁静的乡村/但乡村头痛的人/更多,因为他们咬着牙关/在都市的媒体上/听不到呻吟/很多人就已经离开了”,当诗人以个人的眼光看到社会现实、人的命运及民族的命运中时,忧郁是诗人驶向广阔艺术之海的风帆。
  诗人的个人体验源自于对城市生活的陌生感,林涛出生在三峡库区一个偏远的农村小镇,大城市的生活无疑是具有很大的神秘性,城市的陌生感、异己感、排斥感以及生活的失落感、动荡感等等,也就相当强烈。林涛是“初次”来到重庆,都市生活像万花筒一样,使他眩晕。但那强烈的陌生感、异己感、排斥感以及失落感、动荡感,又使他对都市生活的认识有别于像我们这样的人。他的这种陌生感带给诗人的是对都市文明的不确定性认识,而不确定性认识产生的后果就是扭曲的认识,扭曲着生活,扭曲着生命,扭曲着自我。我不是否认他的创作心态以及创作的举动,反而我是十分肯定他的这一具有自己独特视角,这是一个辨证的命题,生活的面貌不是单纯的同一,而是无穷的层面,对它的认识是不会一样,也不要可能相同的,这就注定着对城市的描写必然是各有千秋,如果真的出现千人一面的都市场景,那只能说明诗人们的个体性、独特性已经消亡,这是作家的悲剧下场,庆幸的是我们的作家们、诗人们没有进入迷途,而是坚持着自己的见解与触觉,让自己的触觉始终萌动着自己的生命,将万般的都市呈现出它应当具有的多样性,诗人林涛的诗正体现了这一思想。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发现了哪些扭曲的都市文明,又是如何的消解着自己的创伤。
  血肉模糊的身体
  在都市的罅隙中奔袭
  曾经的人潮倏忽消逝
  我孤苦的灵魂
  已流尽最后一滴泪
      ——《结果》
  这些暗藏的锋芒
  通过方方正正的文字
  疾速奔掠
  抵达脆弱的情感内部
  我看到独自流泪的女孩
  和深刻憎恶的目光
      ——《伤害》
  狗不叫的时候
  人却叫起来
  歇斯底里
  比狂犬还要可怕
      ——《狗吠》
  通过这些诗我们可以看到在诗人的心中,城市不仅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丑陋的化身,敏感的诗人用自己清醒的头脑把城市中正在沦落的文明记录,在诗人的周围不单有健康、友爱、平等,还有孤独、伤害与绝望。这些是习惯于城市的人难以发觉与反省的,只有有着与城市隔绝生活经历的人,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对比下才会有这样的发现。由于陌生,生活形象被扭曲了;由于扭曲,生活场景也就更加陌生。这样的感觉,使林涛站到都市之外的角度,或者借助已经失去记忆的乡村生活来对抗都市给他的压力,甚至企望用乡村的农业文明来对抗城市的工业文明。
  “关于乡村的童谣/踏着暮归的牧笛发芽/经过夜晚静静地传唱/晶莹剔透的晨露/被朝阳照亮/我心旷神怡的长喊一声/整个大山就醒了,啾啾的鸟鸣/湿润了孤寂的内心/漫山遍野的蒲公英/应声开放 仿佛小姑娘/甜美的脸庞/每一个浅浅的笑容/都写着:天真无邪”(《梦境》)。
  许多诗人在痛楚中总会用自己儿时的生活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林涛同样选择这样的方式,他在忍受着城市生活强烈的撞击的同时,用自己对农村自由生活的印记来抚慰着伤口,以此来逃避着现实的打击,然而不幸的是这些痛是现实的存在在自己的身边,即使童年生活如何的甜美,但也是望梅止渴,难以解终生之疾,所以诗人又说“这些美丽的背景/近在咫尺/却离我太远”。“梦”只能是暂时的,“痛”却是永久的。
  扭曲的认识当然不是正确的认识,但却是存在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大的发展背景下是有其生存的环境,这是个人对都市生活的探讨,诗人并不希望自己的观念得到别人的认可,但这一心境的真实存在不得不让诗人将其记录下来,因为这对于诗人本身来讲是最具有价值的一些东西,诗人的创作就是为了自己,并不是为了他人,他人的参与只是自己的意志,没有强求。有些诗歌评论家对林涛的这些诗歌的定位似乎没有从诗人本身出发,而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这样其实已经结束了这些诗歌的生命,我是十分讨厌那些所谓的诗歌评论家、教授们的评论的,他们是从自己的欣赏角度和欲望来进入诗歌,却没有进入作者与诗歌来看是为何存在,存在的意义,这些人总是喜欢以自己的价值观与生命观来谈诗歌,难道这就是正确的定论?难道这就是永恒的定律?我不敢苟同,因为我个人从林涛的诗歌中也回忆着自己当初对城市的看法,发觉是有着许多的相似点,难道这是巧合,我想这不仅是巧合,这是许多人共同的体验,这些体验是真真正正的在我们的脑海中出现过,我们就应当有理由将它记录,这是作为抒写自我的诗人所有的责任与使命。不过,正如网上的评论所言:企望用乡村文明对抗城市文明,可能也是对抗不了的。林涛的诗集中描摹的都市的喧嚣、混乱、流动、竞争、变异,甚至死亡,毕竟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林涛也不可能像那只蚂蚁,“爬行着,爬行着/它知道自己就要死了/如果能够坚持/闻到泥土的芬芳/死就是回到故乡/跟自己清算一生的错误”(一只蚂蚁的都市之旅)。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涛也可能会真正融入到都市生活中,成为一个“真正”的都市人,那由陌生感而产生的对都市生活的扭曲体验可能就会消失。这样的评论是有理由的,一个的人适应能力是需要时间的,但这样的时间不是没有尽头的,在城市的里生存必然会被城市“俘虏”,最终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林涛同样会是这样的结局,我们不妨在他的诗歌中寻找一些这样的前兆。在这本诗集的第二部分中,诗人的的主题是“静静的呓语”,这同样是诗人自我的描写,充满着个人浪漫抒写,这些诗歌中有许多的作品是诗人对城市的认识,比如《某卡拉OK厅》《3月24日,咖啡厅》《城市中心广场》等,这些不是单纯的描写,里面渗透着诗人对新环境的观察,这些观察在表达上不是与别人一样的共性,而是具有自己的个性认识,城市广场不再是人们休闲的场所,里面充斥着“更多的挤压”,人们被压抑着生活在其中,“甚至不敢放肆的喘一口气”,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逃”,“却没有人知道逃向何方”;卡拉OK厅也不是人们娱乐的地方,这里不是光明的地方,有的只是模糊的“笑靥的脸”,是谁的脸?是你,是我,是所有都市人的脸;咖啡厅也不是人们放松的地方,反而带来的是忧郁的悲伤与陈涩,用咖啡换来的不是醇香的恬静,是“再一次的哭泣”。这些诗歌是诗人的感悟也是对城市的认识,可以说这些认识是有城市的本质在其中的,这也是都市生活的原色。
  另一方面,扭曲的认识恰恰是现实的认识,认识可以是不正确的,仅仅是因为从消极的、丑陋的方面,是从都市生活的反面作为一个介入点来看城市的边角,但不能认定这是杞人忧天的想法,这些观察是我们城市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些现象,诗人只是从自己的视角,或者说是选择了用揭露与批判的角度对现实的描写,从个人认识上而言这些扭曲的认识又是一种我们没法回避的现象。在林涛的这本诗集中,诗人描写了许多都市生活的小角落、小场景、小事情、小人物,这些都市生活的边缘物正是我们常常忽略的,而林涛作为刚刚进入这个生活场景的人,他自然更多的是关注与自己有相同处境的一些东西,比如小人物的命运,如《伤害》中那位受到非议的女孩,女孩的命运之痛不是来自肉体,更多的是来自心灵的污蔑,人们的议论、指责使女孩“在栉次鳞比的高楼之间”那些“虚妄的交谈/比肉体的伤害还痛”;比如小场景,在《开会》这首诗中,诗人把开会这一场景作为描写一些人的一个典型环境,痛斥了那些落寞、无聊、失职的官员们以及这一不良的社会风气;再比如小角落,在诗集中连续有这样四首诗:《品茶》《玩牌》《抽烟》《饮酒》,这是诗人所生活的城市的最主要的一些休闲娱乐方式,然而诗人并没有停滞于对这些游戏的描写,而是在其中挖掘着参与者——人——的各种心态,如“但古典的茶/正通过昂贵的杯子/走向层次很高的/热闹去处/为主人的身份/慷慨陈词”,品茶已经不是单纯的“品味”,而成为一种“品位”的象征;如“玩!玩!玩!/国人玩牌的毅力/真可谓无以复加/只可惜许多该做的事情/没—人—去—做……”,这哪是在玩牌,简直就是在“玩命”,在牌中消失的不仅仅是时光,更重要的是在消逝生命的力量,“牌”在这里象征的是国人的惰性,只会享受,不想创造,国人的劣根性可窥一斑。
  从整个诗集中的作品来看,诗人对于城市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是用自己的感觉渐渐地触摸城市的脉搏,在诗人的现阶段看来,都市的生活与真正的城市文明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的,现在的都市生活节奏与都市人的生活状况并不是真正的城市文明,而也是在一种探索中的摸索前进,正是因为都市人的这一矛盾心态,导致整个都市生活没有一条清晰、正确的路,所以现在所谓的都市只是一个“梦游的都市”。然而,不管是扭曲的认识还是真实的认识,总之,诗人这些认识是自身开始适应都市生活的开始,他最终进入都市人的角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因此,我认为,林涛《在都市梦游》不可能继续,除非他坚守那乡村的美学立场,与都市对抗到底。

  二、在都市梦游

  如果说从整个都市生活而言,它正处于一个探索与梦游的阶段,那么,从林涛个人而言,他自己其实也正在处于一个适应与彷徨的阶段。在诗集中,我们从许多的诗歌作品中清晰地可以感受到林涛面对现代文明时的一些恐惧、幽怨、迷茫与挣扎。与整个个大环境相比,林涛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助,他犹如一只蚂蚁,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着自己能立足的地方,虽然自己有一个家,在物理意义上有个可以让他安息的地方,但是像他这样一直追求心灵上栖息地的诗人,繁华与喧嚣正是他所不能容忍的,这些带给他的不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反而是让他难以寻找到原有的生活节奏与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说,林涛自己也在梦游,而且是梦游在都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只蚂蚁的都市之旅》:
  被钢筋和水泥笼罩
  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
  孤零零的一只
  望着满街的人流、车流
  满眼婆娑
  但已经找不到那枝
  带它进城的野花
  野花在一个姑娘的手里
  他从花苞中爬出
  看见了大地
  也许同伴就在大地松软的泥土里
  等着它,然后一起
  将冬天的粮食储备

  但大地坚硬、冰冷
  拒绝一只蚂蚁的造访
  那些温暖的巢穴
  被紧紧包裹
  人走过,车走过
  它爬行的速度被轻轻忽略

  它发现了美味
  很多,比乡村丰饶、精细
  它开始呼唤同伴们
  细微的声音很快被覆盖
  声音哑了,眼睛瞎了
  但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只

  爬行着,爬行着
  它知道自己就要死了
  如果能够坚持
  闻到泥土的芬芳
  死就是回到了故乡
  跟自己清算一生的错误
  一只蚂蚁的躯体是微小的,但他同样有自己的伟大的理想,正是他的理想驱使着他进入城市,开始了一段不寻常的旅行。没有预料到的是当他来到满以为会实现梦想的地方,却到处充满着人潮攒动,在巨大的洪流面前,他失掉了自我,甚至连“野花”也早已不知去向。这束“野花”或许不美丽,但同样绽放着生命,然而在城市的大地上却只有冰冷、坚硬的土地,是不适宜它的生长,理想在没有营养的土地上开始凋谢与灭亡。继续的坚持、继续的寻找自己的梦,即使真的有一天这样的机遇被他遇到,但自己却不能一次的消化,没有同伴的理解,没有同类的支持,自己在异类的群体中只能是个失败者。奋斗终生,在离开的那刻,他听到一声呼唤在耳边响起,那是故乡的召唤,召唤他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他在死前明白了:只有故土是他能生存的地方,这一切的奋斗不过是一次失败的旅行。
  这首诗对追梦者的描写,梦终究是一个梦,没有真正的实体,即使能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也与我们无关。林涛进入城市,目的也就是追梦,但结果呢?我们不得而知,只是从他现在的处境来看,他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但他不会为此而难过,因为他早就知道这样的结果,“这些过程我清楚/这些结果我也清楚”(《结果》),他知道自己的归宿,知道自己的命运,“一生的归宿/空空荡荡/我站在归宿的墓地/泪水长流不止”(《归宿》),不过他也有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那就是储存在他内心的“故园”,还是他唯一的慰藉。
  再看《为我矗立的墓碑空无一物》:
  我的兄弟们
  抬着高大的石碑
  向鹰盘旋的方向前进
  沉雄的号子
  一遍,又一遍
  抚慰伤害很深的心灵

  最后的一首颂歌
  被他们唱出
  从墓碑的边缘
  隔开生者的目光
  隔开已经安详的面庞
  和诗歌

  腐败的过程与气息
  穿透墓碑的坚守
  弥漫在空气中
  但绝不会防碍所有奔波的人
  不会粉碎他们的淫欲
  狂欢的人群到处都是

  墓碑矗立,鹰盘旋
  冬日冷冷的风
  吹过人类厚厚的历史
  石头之外
  人已经空无一物
  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就是集各种手法于一身,有象征(“鹰盘旋的地方”象征的是天堂与神秘的地方)、有荒诞(整首诗歌的氛围都充满着荒诞与怪异的感觉)、有隐喻(“石碑”隐喻的是冰冷的人生、没有情感的人际关系)、有讽刺(“腐败”的生活依然不能阻止人们的欲望的追求),可以说,这首诗浓缩着诗人众多的情感与思想,诗人用这些手法表现着自己的生存状况,这一状况不是明确清晰的,而是模糊与不定的,我们明显地感受到,这首诗给我们最大的感觉就是像一个梦境,而且是无目的的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没有现实的生活元素,就不可能让诗人有这样的感触,也不会写出这样的诗歌,而诗人所生活的都市已然是梦游的都市,那他所做的梦也必然是在都市的梦游。
  从诗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今的状态是不满足的,这一不满不仅有来自于外界的陌生感,也又来自内心的迷茫与彷徨,虽然诗人的内心存在着不满,但诗人同样在探索、追求、适应这个都市生活,在《白雪象一面梦中的旗帜》就有所体现:
  我看到的旗帜
  从天边升起
  飘过很多人的眼前
  白茫茫一片

  风一直吹着
  旗帜始终在飘
  激越的号角在风的内部
  从旗帜的背后传来
  我看到很多人开始冲锋

  但站在冬夜的前方
  见不到一个人影
  没有人敢披着厚厚的积雪
  把旗帜插到灵魂的上空
  留下一抹灿烂的微笑

  遍地是白色的旗帜
  冷冷的旁观 或切割
  单调的风景破裂
  当最后的一根头发被覆盖
  我知道该起程了
  “白雪”是纯洁的象征,诗人把它当作一面旗帜,而且是梦中的旗帜,前面已经说过诗人认为自己的生活一直是处于梦游状态,需要目标的指引,而白雪恰恰是那个目标的象征,这面旗帜就是希望与寄托,然而当旗帜在上空飘扬时却没有人理睬,“飘过很多人的眼前/白茫茫一片”,这些希望与机遇在许多人的眼前走过,但却没有人抓住,让希望悄悄地流走,即使有人发觉也不过是在“旗帜的背后”“冲锋”,“没有人敢披着厚厚的积雪/把旗帜插到灵魂的上空”,因为追逐的路上是曲折与漫长的,“灿烂的微笑”对多数人而言只是一个虚妄的神话,惟有诗人自己欣赏着那些白雪的旗帜,“冷冷的旁观”,直到“单调的风景破裂”,自己的生活已经在这些旗帜的影响下开始变化,诗人知道改变已经开始,到了“该起程”的时候。

  小结:

  林涛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位整体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他面对着难以承受的负担,却一直相信未来的美好生活,这正是所有诗人所具有的气质与心态。林涛是一位吟唱者,他用自己的诗歌吟唱着都市梦游和梦游的都市,但愿这梦游的生活不要太长久,毕竟,路要向前看,不要停留,“该起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