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都市对抗——读林涛诗集《在都市梦游》
[2006-8-7]

作者:李正权
来源:原创
点击数:7073

  林涛出生在三峡库区一个偏远的农村小镇,虽然后来在万州读书,再后来又在奉节县公安局工作,但对他来说,像重庆这样的大都市毕竟是陌生的。2000年末,他调到重庆市公安局工作,城市的陌生感、异己感、排斥感以及生活的失落感、动荡感等等,也就相当强烈。于是,他用他的诗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于是,我们就读到他的第8本诗集《在都市梦游》。
  这本诗集的180多首诗被林涛分为两辑。他在《后记》中说,他是按诗歌内容分的,将生命与情感体验作为第一辑,将纯粹城市生描摹作为第二辑。其实,我认为这不太妥当。他的生命与情感体验是在描摹城市生活中获得的,而他描摹的城市生活也渗透了他的情感体验,要完全分清是不可能的。例如本诗集中他的生命与情感体验与他多年前的那些诗集所表现的生命与情感体验就完全不同,没有这几年的都市生活,他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体验。
  先说他描摹的城市生活。像我们这样从小生活在大都市的人,要在都市生活中找到诗情,可能相当难。大都市的人,往往把诗理解为似乎只是“小桥流水”,只是“春花秋月”,反而很难对城市生活进行描摹。林涛是“初次”来到重庆,都市生活像万花筒一样,使他晕旋。但那强烈的陌生感、异己感、排斥感以及失落感、动荡感,又使他对都市生活的认识有别于像我们这样的人。我觉得,林涛对都市生活的认识是扭曲的。诗集名为《在城市梦游》,而梦游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当然与正常人不同。我没有梦游的体验,但我想梦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可能都是扭曲的吧?这从林涛自己设计的诗集封面也可以看到,那如林的高楼大厦就是扭曲的。可能恰恰是这样的扭曲感,使他对城市生活的情感体验就异于他人。于是,他的这本诗集就有了其独特的价值。仅仅看他这本诗集中诗的题目,就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扭曲。《我有病》《呓语》《梦境》《阴影》《逼仄的天空》……
  “步行街上的游魂/突然惊恐万状/所有的人都加快脚步/但所有的人都走投无路”(解放碑步行街)
“这些来自地狱的声音/仿若儿时童话中的魔鬼/更加开放地站着/说:‘你们跟我走!’”(剌耳的刹车声)
“一根长长的撬杠/我拿着末端/在人潮的波峰浪谷间/奋力划动/但始终/力不从心”(坐在交通车最后一排)
  由于陌生,生活形象被扭曲了;由于扭曲,生活场景也就更加陌生。就样的感觉,使林涛时不时需要异于都市,企望站到都市之外的角度,或者借助已经失去记忆的乡村生活来对抗都市给他的压力,甚至企望用乡村的农业文明来对抗城市的工业文明。于是,我们就在这本诗集中读到很多这样的诗句:
  “你是否会/顶着满头的白发来/怀着美好的向往来/用你朴素的品质/把我们继续喂养!”(向母亲报告新居)
  “我只小心翼翼地坐在碑座的大理石上/不看。不听。不想/仿佛回到了奉节乡村的家乡/回到了丛生诗歌与梦想的天堂”(解放碑)
  “面对亮如白昼的灯盏/却始终寻不回过去/惊惧的内心总是在叩问:/我还是我吗?”(南桥头)
  扭曲的认识当然不是正确的认识。企望用乡村文明对抗城市文明,可能也是对抗不了的。林涛地诗集中描摹的都市的喧嚣、混乱、流动、竞争、变异,甚至死亡,毕竟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林涛也不可能像那只蚂蚁,“爬行着,爬行着/它知道自己就要死了/如果能够坚持/闻到泥土的芬芳/死就是回到故乡/跟自己清算一生的错误”(一只蚂蚁的都市之旅)。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涛也可能会真正融入到都市生活中,成为一个“真正”的都市人,那由陌生感而产生的对都市生活的扭曲体验可能就会消失。因此,我认为,林涛《在都市梦游》不可能继续,除非他坚守那乡村的美感立场,与都市对抗到底。不过,要那样做,又会给林涛带来人们难以想象的心理冲突,甚至带来人们难以想象的生活困惑。
  但是,诗不是政治报告,也不是新闻报导,更不是学术论文。林涛对当代大都市这种扭曲的描摹,给我们带来的是一股清新的风。没有陌生感,没有他的扭曲体验,可能就没有这本诗集。其实。林涛的这种情感体验,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近年来,像他这样从乡村,从小县城涌入到重庆这样的大都市来的人越来越多。林涛的陌生感、异己感、排斥感以及生活的失落感、动荡感等等,甚至像他所表现的这种都市生活的扭曲感,他们都有。林涛实际上作了他们的代言人。虽然林涛用以抵抗城市工业文明的武器显得有些陈旧,但毕竟“亮”了一回“剑”,使我们获得了“梦游者”体验到的大都市的另一种“美”。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林涛不能与都市对抗到底,反而是我们的一种遗憾。

400011 重庆市公安局宣传处 李正权
                电话:023-6375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