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里的浪漫——论杜甫诗歌的浪漫情愫与诗意表现
[2006-11-3]

作者:朱寅年
来源:转载
点击数:9089

□杜甫诗歌欣赏


  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说:“至于子美,所谓上薄风雅,下赅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矣”。初以为元微之夸示刻意拔高之语,读尽杜诗始知其言不虚。

  杜甫不愧为灿若星河的唐代诗人中的一位承肩摩顶的诗人。杜诗营造出的现实主义诗歌高峰巍然千载,泽被后诗。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魂并为唐诗峰颠。李杜之诗,孰优孰劣,无需争论,实为两峰对峙、浩川双流而已。

  但我看杜诗与李诗相比,能看出杜甫有一点成就是李白所不及的,那就是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其诗后人能从各个方面有众多可学之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真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清人叶燮在《原诗》中也说:“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

  但近千年来,人们早有一定论,即严羽所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是什么原因?《剑谿说诗》解释说:“杜子美原本经史,诗体专是赋。故多切实之语;李太白枕藉庄骚,长于比兴,故多惝恍之词”。

  其实我认为这与诗人个人的性格有关,也与所处的时代有关,因为杜甫正是生活在一个唐代由盛至衰的一个剧变时期。浪漫飘逸之辞非杜甫不能为也,而是他关注的社会生活与太白不同而已。在一条路上走的时间长了,就也成了固定的风格。实际上,在杜诗里丰厚的现实主义情怀中常有浪漫之笔。这一点往往因为人们关注其诗的主要风格而被忽略了。

  一、时代:豪宕与沉郁嬗变的诗意脉络

  杜甫年少读书游历时意气激荡,其具有浪漫主义激情的作品比较集中。

  少壮游骋时代,是他二十岁到三十四岁时。这一时期是杜甫东下吴越、放荡齐赵,少年气酣、裘马清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虽然现存诗篇不多,只有20余首,但仍是杜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诗以五律为最多。

  如果说杜甫的诗歌从一开始便是现实主义的,那是不正确的。杜甫在三十五岁以前正值唐代开元盛世,他本人又涉世不深,受时代精神的鼓舞,诗歌风格也就比较浪漫。那时的杜甫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又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源也很深,祖父杜审言曾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青少年的杜甫是什么样的情形。

  这一时期杜诗的浪漫主义气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这个时期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激情涌动。

  青年杜甫有一股子笑傲江湖之气。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从诗句中可看出年少狂放的气质也是杜甫的青年天性。杜甫“早期诗歌气势壮阔,充满自信,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是有着少年的激情的。后来杜诗的‘沉郁’实际是激情受到理性的抑制的结果”。[注1]

  天马行空,不同凡俗的壮气在早期的杜诗中是常见的。如“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赤霄有真骨,耻饮洿池津。冥冥任何往,脱略谁能驯”(《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博空上九天”(《姜楚公画角鹰歌》),“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丹青引》)……杜诗写鹰、鹤、马,也把自己的洁身自爱、凌云壮志等情怀都寓于其中。

  在诗中,杜甫常以豪宕之气抒情言志,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夜宴左氏庄》),“卻倚天涯钓,犹能制巨鳌”。[注2]在景物描写之中也透露出其豁达、坦然而又有所思索的心态,如“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登兖州城楼》),“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可以说杜甫是有所寄寓,有理智地放任自己的感情的,少年激情与志向是前期杜诗的巨大动力,也是后期杜诗沉郁之积淀。

  也有学者说过杜甫实际上是一位颇有豪宕之气的诗人,其天性的活跃、放恣不亚于大鹏自诩的李太白。这样说对于早期的杜诗来说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说李白的思想是以出世为特征的道家风骨,那么杜甫的思想则是以入世为特点的儒家胸怀。早期的杜甫可以说是热血沸腾的青年,是“读书破万卷”的诗教传统世家的读书人,是胸怀远大抱负的少壮诗人。他的诗观还是儒家向上心态的书生意气。有论者认为杜甫年青时的性格中包含着两种不同的因素,一是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把贵德行、重名节、循礼法视为基本的人生准则,而同时他也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有着颇为张狂,富于浪漫气质的一面。[注3] 这一阐释是很有道理的。

  二、诗人:融贯与泽世承续的诗风传统

  盛世与衰世的交替,产生了杜诗的不同理想境界。特别是现实的残酷,诗人的坎坷经历与颠沛流离生活,使杜诗在注重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寻求高尚的心灵超脱。

  杜甫早年还生活在唐代盛世之末,诗人对社会的现实生活还有着美好的理想和印象,对生活还持较乐观的态度。因此在诗中每每放射出浪漫主义光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一),“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这些诗句绝不是忧中寻乐,忙里偷闲之笔。诗人的自在闲适之情酣然入诗,可以看成是发自内心的浪漫抒情。

  杜甫三十五岁时(天宝六年)结束了漫游生活后,希望能参与到政治中去,于是就来到了长安。第二年参加了唐玄宗的特科考试,然而由于宰相李林甫的欺上压下,并没有一个中选。杜甫失去了进身机会,在长安困顿了下来,开始过上了“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生活。

  但杜甫仍保持着自己狂放恣意的性格。《旧唐书》文苑本传就有这样的记载:“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注:武凡两镇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则以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兼除西川。至以黄门侍郎再帅剑南,乃代宗广德二年事),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注:此在严再镇后,非上元也)。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唐朝盛世渐衰,开元盛世渐渐成为历史,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已达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地步。这时的杜甫慨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忆昔二首》其一)的往昔盛世来。而满目的萧条和困顿,又使诗人发出了“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存殁口号二首》其一)的叹息。但杜甫心底仍怀着治国平天下的忧国治世的心态,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仍抒发着高尚的浪漫主义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把一个坦荡无私的高大的诗人形象留给人们。

  如果说李白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还处于唐王朝的盛世,而杜甫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则是处于唐王朝跌落的衰世。若说这是杜甫的不幸,但确是杜诗的大幸。这也是杜诗的浪漫抒情特征向注重现实精神演进的重要历史动因。因而有论者说杜诗的抑扬顿挫风格的根本原因是杜甫疏放的个性和对现实痛苦的执着的矛盾。因此以杜甫的天性,本应散发江湖弄扁舟,可他却不得不束发冠冕奔走于长安道。他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本性的放诞与社会的压抑二者的矛盾与冲突。[注4]所以杜诗在注重现实的基础上常有发自内心的疏放的浪漫情愫。

  杜甫喜交文友,曾与李白、李邕、贺知章、王维、高适、张旭、李龟年等友善并交游甚深。

  我们看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怎样用夸张而充满神思的妙笔来描写嗜酒好饮的八位友人的。说年纪较大的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汝阳王李琎:“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说左相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说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说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说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说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说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我们没有看到杜甫在诗中写自己,实际上,杜甫也是很嗜酒的。《新唐诗》杜甫本传中就记载:“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浇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酒中为诗,我们应该能看到杜甫的豪情的,只是早期的诗篇存下来的太少了,我们难得一见。但从《饮中八仙歌》的诗笔我们还是能体会出来杜甫之豪气的。

  令后世研究者欣喜的是他和李白曾有过一段交往,虽然给人的感觉是杜甫比较主动,李白只是作为一个长者和名人礼节性地应酬了几次而已,但也弥足珍贵。《旧唐书》文苑杜甫本传记载:“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有饭颗山头之嘲诮(注:唐《本事诗》云:太白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此诗太白集不载,不可信)

  从杜甫与李白的交往中,可看出杜甫对浪漫主义风格是颇为肯定的,如果我们说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是个性与才力的自由挥发,而杜甫可以说是在现实主义精神基础上的凝重升华。

  杜甫曾写过一些赠送李白和忆念李白的诗。他对李白是景仰和慕念的。在诗中他以浪漫抒情之笔称颂李白,我们来看几首:

  谓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饮“一樽酒”与李白“细论文”的愿望,也叙述了“痛饮狂歌”的豪迈交游,“指点虚无”、“君身有仙骨”更体现出他对李白的敬仰与钦慕。李白比杜甫大十几岁,杜甫以之为前辈和诗友,并服膺他的文品和人品。有论者说,李白的洒脱奔放性格和诗骨也吸引着杜甫与之深交友善。在与李白、高适等人交游时,他们纵酒放歌,慷慨怀古,驰逐射猎,也很有几分任侠之气,后来经过重重英雄的磨砺,杜甫个性中狂放的一面才收敛了许多。[注5]

  当杜甫知李白逝去的消息后,痛惋而深情地写了几首怀念诗。其中颇多悲伤蕴情之句,如“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梦李白二首》之一)“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天末怀李白》)。可见李白在杜甫的心目中地位有多高!而在这写诗中也可以看出些许李白之气——浪漫诗情的影子。

  杜甫对李白的诗很是称道,认为“白也诗无敌”,说他的诗的风格是“清新庾开府”,以诗风“清新”的庾信诗歌来同李白相比。更赞誉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白二十韵》),这样说并无阿谀过誉之嫌,恰是杜甫发自内心的给予肯定和极高的评价。

  人们经常不由自主地要将李杜比较一番,实际上他们各有所长是早被人所论及的,但能说出杜甫有“豪气”的并不多。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载:“荆公曰:李白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杜甫,则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盖其绪密而思深,非浅近者所能窥,斯其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我认为王荆公说得是最准确的。

  不能说杜甫的诗歌一点也没有受到李白诗歌的影响,其实在杜诗的沉郁之气中也往往饱含着浪漫自由的展翅放情之笔。有论者认为李诗是寓客观于主观,而杜诗则是寓主观于客观。很有道理。恰如学者萧涤非说的那样,杜甫“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注6]

  三、诗歌:伟壮与清新铺就的诗情意境

  杜诗中有大量的抒情诗,也有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这为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镶上了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当然那也是杜诗现实主义精神的超然升华。

  萧涤非先生曾在《杜甫诗选注》中认为杜甫漂泊西南地区时期的诗作的基本特征是诗的抒情性质,认为这时写的抒情诗特别多。“这些抒情诗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有描写景物的抒情诗,有写劳动生活的抒情诗,有回忆往事的抒情诗,有咏怀古迹的抒情诗,有的大声疾呼,直写胸臆;有的回肠荡气,曲达友情,所以这些抒情诗,不仅洋溢着真情,而且也浸透着现实。”[注7] 杜诗中许多抒情诗饱含豪爽大气,有些诗句神思飘逸,铿锵有力。

  《春望》一诗是对现实的叹息,然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实乃抒情升华之笔触。再如“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登慈恩寺塔》)“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可以说杜甫的抒情视野还是很阔大而大气的。在悲惋之中杜甫常以山河景物来渲染悲壮之美。我们来看一些诗句特别是江河诗篇就能体会出这一点了。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白帝》)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甭石。(《阆山歌》)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峡坼云霾龙虎睡,江清日抱鼋鼍游。(《白帝城最高楼》)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古柏行》)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杜甫以江、石、星、月,以及“鼓角”、“急峡”等为参照物抒发豪壮悲情的审美思想,这也是常被人所忽视的。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杜诗的李白之“诗气”的。在《绝句六首》中有一首:“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短短四句,融入了江、月、石,溪、云、花、鸟、帆、故道等物景,而“移”、“傍”、“知”、“宿”几个动词用的确是绝妙,实乃杜诗抒情小诗中的佳作,很有王维或贾岛写景抒情小诗的风味。

再看几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遣意》)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
“绿垂风折笋,红淀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最能看出杜诗抒情味道的是他的《秋兴八首》。也可以说是杜诗中最有分量的抒情作品。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一组七言律诗。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这组诗写于滞留夔州时期。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而外族入侵,藩镇叛乱,战争仍然不断。挚友已先后离开人世,诗人自己仍飘泊沧江,且疾病缠身。山城秋色,引发他的故园之思和故国之思,以及对于京华岁月的怀念,回顾一生,感悟哲理。八首诗就是在这一思想脉络上展开,一层深入一层。

第一首写故国之暮: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姑园心。
塞衣处处催刀尺,百帝城高急暮砧。

第二首写京华之夜: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纷壈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第三首写五陵之朝。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后五首写集中写长安,充满了家国之思,伤惋之情。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泪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纷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会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秋兴八首》历来被人们认为是“字字珠玑”,描景之繁,意象之众,而深含情感之浓,令人称奇。但他决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内中是含着他的抱负和悲情的。萧涤非在《杜甫诗选注》中评《秋兴八首》时就说:“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诗人,所以他有时也颇以文章自负,但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为了能摹山范水干大自然之气象,而是为了能够同时也曾经打动过人主干天子之气象”。

  再如《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用言不僻而将美如仙界之乐而又活脱脱地赞誉给人。

  正是在伟壮与清新之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伤感杜甫,一个悲情杜甫。

  四、语辞:诗工与修辞相合的诗语构筑

  杜甫常大量地运用修辞手法,给杜诗增添了或浓或淡的浪漫主义气息。

  比如“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等运用了比喻的众多诗句比比皆是,这里不做详细分析。

  杜诗中也经常用夸张、拟人、对偶、对仗、点化等众多修辞手法。

  夸张的修辞手法在李白诗中为最多,而杜诗也是很多见的。例如: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之三)

  而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在杜诗里更是饶有情调。例如: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一)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一)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绝句漫兴九首》之一)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岁暮》)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对偶、对仗的手法在杜诗中也很多见。既有两句成对的,还有四句皆对,一气呵成的。

蔼蔼花蕊动,飞飞蜂蝶多。(《绝句六首》之二)
巢燕引雏浑去尽,江花结子也无多。(《少年行二首》之二)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绝句漫兴九首》之六)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
急雨捎溪足,斜晖转树腰。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绝句六首》之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之三)

  此外,杜诗有时还运用点化的修辞手法,这也常不被人熟知。如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诗中便是点化之笔。再如“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丹青引》),“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之一)等,都是运用了此法,使得诗意环扣有节,意远情随。

  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一方面丰富了杜诗的内容,深化了杜诗的审美思想,一方面也为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增添了浪漫主义情调,使阴暗悲情的诗境,压抑厚实的诗情转逆出积极缓和的审美色彩和诗意情调。

  余 论

  杜甫作为诗歌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杜甫推崇屈原、宋玉,极力称赞汉魏六朝诗歌,对初唐四杰也不菲薄,认为“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之二)。我们认为杜甫诗歌的成就还在于他的诗观并不是 狭隘的,他不排斥浪漫主义诗风,他能够兼容并包,不走狭窄的诗学之路。杜甫为诗的态度是“不薄今人爱古人”(《戏为六绝句》之五),“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之六)。元稹在作杜甫的墓铭时就说:“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古人之才有所总萃焉”。

  所以后世学杜诗的人颇多。乃至成为门徒众多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之宗。其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是历史上所有诗人所不能及的。所以那些持豪气刚健诗风的人也能学老杜而有所长进,就缘于杜诗中包含着这种浪漫主义风格。钱钟书说:“少陵七律兼备众妙,衍其一绪,胥足名家。譬如中衢之尊,过者斟酌,多少不同,而各如所愿”。[注8]

  杜甫就是这样不择细流,兼容并包,自然能取精用宏,从而成就自己的伟大。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而这“有神”之笔也常现于杜诗中的浪漫情情愫之中,这也应是杜诗的极有可观之处。

注:
[注1]《中国文学史》中册(复旦大学出版社)
[注2]该诗题目为《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滥,堤防之患,薄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注3][注4][注5]《中国文学史》中册(复旦大学出版社)
[注6][注7]萧涤非《杜甫诗选注》
[注8]钱钟书《杜甫七律风格及后人学杜》,见《钱钟书论学文选》之五。